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2月25日,记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见证了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该院乳腺中心吕建鑫主治医师在本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306毫升,为一名素未谋面的恶性血液病的男性患者点燃重生的希望。据悉,吕建鑫是江苏省第1550位、南京市第21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2025年南京市首位完成此项善举的医生。
吕建鑫医生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经过近4个小时的外周血分离,吕建鑫捐献造血干细胞306毫升
当天上午9点多,记者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见到了吕建鑫,她的手臂上正插着软管,血液从软管中引流到血细胞分离机上。其间,她的右手一直不停按压着采血球,“这个主要是通过肌肉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血就能更好采一点。”她解释道。据了解,整个采集过程历时4个多小时,经过医院分析检测细胞数,最终确认其捐献的306毫升造血干细胞血液符合患者需求。25日12时30分,这份满载希望的“生命种子”被紧急送往患者所在医院。
中大医院血液科主任葛峥教授接受采访时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成功配型并非易事。首先,通常是选择患者的全相合兄弟姐妹,如果在亲属中找不到匹配时,患者需依赖中华骨髓库等公共资源,而非亲缘配型成功率极低,且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供者的无偿捐献更是关键,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患者等到生的希望。
中大医院党委书记郭小明(右)、党委副书记李拥军(左)等一行看望吕建鑫医生
医者担当,展现白衣天使的双重使命。出生于1984年的吕建鑫,是中大医院乳腺中心的一名青年骨干医生。身为临床一线医生,她每日忙碌于医院病房与手术室之间,时刻践行着医者仁心的使命。早在2007年,还是一名医学生的她便有了第一次献血经历,多年来她坚持献血10余次,累计献血3000毫升。2013年,在一次献血时,她主动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这份深藏心底的善念,在2024年12月得到回响。当时,正在病房忙碌的吕建鑫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成年男性血液病患者初筛匹配相合。“我当时很惊讶,也很激动,配型成功是很难得的,没想到这么小概率的事件竟然真发生在自己身上!”几乎没有丝毫犹豫,电话里她当即同意捐献。紧接着,吕建鑫再次采血与患者进行匹配,结果很理想,高分辨配型结果确认成功。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非小事,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接下来的捐献,吕建鑫迅速调整生活节奏。她坚持锻炼、优化饮食,确保自己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捐献。2月20日,吕建鑫入住中大医院血液科,为采集做好所有准备。2月20日至2月25日上午,她一共注射九次动员剂,将脊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液中来。“注射动员剂后,虽然有轻微的头疼和不适,但比起血液病患者的痛苦来说,微不足道。”吕建鑫说,“这次的经历,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前我是手握手术刀的救治者,如今直接为患者输送生命的种子,双重身份让我更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通讯员 蔡逸秋 崔玉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张鑫/摄
剪辑:实习生 施嘉羽
校对 李海慧
下一篇:没有了